北玻股份(002613.SZ)創立于1995年5月,2011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目前已發展形成由洛陽、上海、天津三大研發生產基地,集玻璃深加工技術設備和高端節能深加工玻璃產品的研發、制造和銷售為一體,具有完整產業鏈和持續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往全球超過110個國家及地區。
在“十四五”期間,北玻股份在玻璃深加工設備與產品領域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玻璃深加工行業向智能制造、綠色生產轉型。
其一,公司鋼化技術智能化發展較快。北玻股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北玻第四代高端鋼化爐在溫控和冷卻系統方面實現了突破性升級,精準加熱算法有效提升了變壓器裝機容量的使用效率,通過流體模擬研發的新型風柵提升了鋼化效率,樹立行業新標桿。”
譬如,出口歐洲的18米高端系列鋼化爐是歐洲市場最大的鋼化爐之一,全長102米,可加工產品尺寸包括3.3米×18米平鋼化和3.3米(弧長)×18米正反彎鋼化,刷新了多項北玻創造的紀錄。該設備集多項行業領先技術于一身,包括最新自動漸變式成型技術、最新超大正反彎鋼化技術、上下無間隙對流技術、“純平無斑”技術以及可拓展技術。
據記者了解,北玻生產的光伏連續爐在市場上占有領先地位,“十四五”期間,累計銷量超過400臺。
其二,公司節能玻璃技術先進。記者獲悉,北玻股份鍍膜技術公司成功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4米超長玻璃鍍膜生產線,其工藝核心突破在于成功解決了超長鍍膜模式下高真空穩定實現及關鍵服務閥長期可靠運行的難題。
“此生產線加工的玻璃產品,在顏色外觀、透光率及反射率等關鍵性能指標上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打通新的國際賽道,成功簽約多條雙銀鍍膜線項目。”前述公司負責人表示。
其三,在“十四五”期間,北玻股份深耕高端建筑幕墻領域。玻璃深加工產品應用在包括:國家大劇院、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上海世博會世博軸、G20杭州峰會主會場、廈門金磚峰會主會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會場、國家開發銀行總部、北京城市圖書館、上海中心、華為全球旗艦店、日本奧林匹克廣場、倫敦萊登大廈、阿布扎比國際機場、美國甲骨文總部、耐克上海001旗艦店、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新劇院等國家和地區的標志性建筑上,同時北玻股份也是蘋果公司的兩家主要建筑玻璃供應商之一。
2021年,由北玻股份玻璃深加工事業部生產的泰康集團大廈首層近17米超高全玻璃幕墻,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單塊面積最大的玻璃窗,單塊面積達到50.869平方米,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是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該項目采用276塊超大玻璃,其中最大單塊重達11.5噸,自承重結構,技術難度屬國際首創。2023年,北玻為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新劇院供應近150塊7m超高正反彎小半徑雙夾層+中空鋼化玻璃,攻克了小半徑半圓弧玻璃弓形控制和視覺舒適度難題,體現出在復雜曲面玻璃領域的精湛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北玻高端裝備產業園研發中心大樓完成幕墻安裝,其中最大玻璃高18.3米、重8.8噸,創下業內面積、鍍膜和層數綜合之最。2025年,北玻為深圳OPPO全球總部提供的幕墻玻璃開始掛裝,其近1.4萬塊曲面玻璃中包含大量雙曲、反彎馬鞍形等復雜形態,加工精度與工藝難度頗高。
“這一系列項目不僅體現了北玻在超大、超重、彎鋼化和多功能復合玻璃方面的領先地位,更持續推動建筑幕墻行業向更大跨度、更高通透、更強美學表現力的方向發展。”北玻股份相關負責人指出。
其四,公司創新節能風機技術助力“雙碳”目標。近年來,北玻三元流高效風機已廣泛應用于玻璃、冶金、窯爐、環保等行業,經三元流技術優化后的多個系列風機已達到甚至遠高于《GB19761-2020通風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國標規定的一級能效效率值,有效減少用戶的運行使用成本,幫助用戶真正節能。北玻三元流技術,符合“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提效與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具備能效水平先進、技術成熟可靠、節能經濟性好、推廣應用潛力大等優點。
此外,公司整合產品矩陣,賦能行業智能制造。據北玻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旗下的上海北玻自動化公司專注于玻璃深加工自動化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和制造,“十四五”期間已累計開發出多種玻璃原片倉庫系統、玻璃半成品倉儲系統、玻璃立式分揀系統、玻璃臥式分揀系統、玻璃環形分揀系統、激光打標及識別裝置、玻璃測量裝置以及意義重大的g-MES玻璃深加工工廠管理及控制系統。同時,公司持續深耕軟件研發技術工作,升級版系統可以更快速、更專業、更穩定地給終端用戶提供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切實降低玻璃行業企業成本、提高效率。在建筑玻璃、產業玻璃、光伏玻璃多個玻璃深加工領域形成了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應用成果。
展望未來,北玻股份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公司將繼續深化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新質生產力培育,為實現更高效、更低碳、更可持續的工業未來貢獻力量。”